散文,汉语词汇,拼音是:sǎn wén。一指文采焕发;二指犹行文;三指文体名。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正月十六吃元宵抒情散文(正月15吃元宵的来历),可以收藏起来,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!
我小的时候,正值文革时期,生活困难,几乎家家顿顿都吃窝窝头、大饼子、苞米面粥,胃口腻的不能再腻了。盼着过年成了普遍的生活奢望,过年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“好东西”。等过完年三十和初一,出了“破五”,年味未尽,就盼着正月十五吃元宵。
说实话,元宵没什么吃头儿。这些年生活好得今非昔比,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。现在的人们过元宵节几乎不再吃元宵,都改吃汤圆了。汤圆比元宵个儿大,吃起来口感更好,寓意:大团圆。
不过那年头人们熬得够呛,吃元宵也就当个“事儿”,尤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,盼着元宵节盼得甜嘴麻舌的。当时粮油蛋肉等食品紧缺,都凭票供应,过节的元宵自然就成了孩子们眼中的“稀罕物”。
当时我家住在沈阳北郊一个小镇的国营仓库家属宿舍,当地仅镇供销社和附近矿区商店的副食品柜台才能买得到元宵,并且数量有限。
记得那年寒假,出了正月初五,我们几个小学同学组成的家庭学习小组开始恢复挨家轮流写作业。正月十四那天正好轮到在喜福家写作业。一晃儿一个多小时过去了,我们几个很快写完了当天的作业,于是蹲在屋地上打起“纸宝”来。这时,喜福的爸爸回来了,他穿件棉大衣,戴着棉帽子和棉手闷子,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兜子。
“爸爸,元宵买回来了?”喜福忙站起身迎上去,翻看着他爸爸手里的兜子。
“慢点慢点,买回来了,二斤元宵!”喜福的爸爸笑呵呵的,随手把兜子轻轻放到木桌上,打开让喜福看,并将摘下的棉手闷子和棉帽子放到炕上,脱下棉大衣。
我们几个同学也赶忙凑了过去,见喜福爸爸放到木桌上的兜子里,两个旧黄色的纸袋敞着口,里面装满了雪白滚圆的元宵。
“啊!太好了!吃元宵啦!”喜福高兴得手舞足蹈。
其他同学也跟着禁不住高兴起来,“正月十五吃元宵啦!又甜又香的元宵啦!”大家相互嬉笑着。
“我妈早上也去镇供销社买元宵去了,这会儿可能也买回来了。”安平站在一旁不无攀比般地说道。
我坐在桌边的椅子上,心里揣摩着:我爸也去买元宵了吧?
不知是谁说了句:“写完作业了,回家了喽!准备吃元宵啦!”大家不约而同地背起书包“呼啦”跑出了喜福家。
“慢点,别跑摔了!”喜福爸走出屋门冲我们喊着。
“叔叔再见!”大家摆着手,冲出院子,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。
我一溜烟儿地跑回家,推开院门,见爸爸在院子里正用锹和着湿泥。
“爸,你没去买元宵啊?”我着急地问。
“哦!炕不好烧了,别耽误晚上做饭,我先收拾收拾炕,吃过中午饭就去买。”爸爸扭头冲我说着。
“那还能有吗?”我有些急了。
“快收拾完了,我马上就去!”爸爸说着走进屋里。我跟着爸爸进屋站到炕前,爸爸蹲在炕边儿,用抹子在卷起炕席的炕面上快速地来回抹着。
不大儿的功夫,炕抹好了。爸爸顾不得吃午饭,赶紧穿上棉大衣拎着兜子就出去了。
妈妈上班不在家,爸爸上夜班白天才有时间收拾炕和买元宵。我和哥姐吃过午饭,就坐在炕上翻着小人书。不知为什么,平时最喜欢看的小人书《小兵张嘎》、《平原*声》,现在一点儿都没心思看。我的眼睛“走马观花”着小人书,心里却热切地期盼着爸爸快点儿把元宵买回来。
下午三点半都过了,还是不见爸爸回来。我跑出院子,来到胡同口,看通向镇里的小道儿方向有没有爸爸。
跑了好几趟,还是不见爸爸的身影。我有点儿累了,就回家倚着炕上的“被格”歇着,不知不觉中睡着了。
不知过了多长时间,耳边响起了爸爸的说话声。
我猛地睁开眼睛,是爸爸回来了。
“爸,买回元宵了?”我急促地问。
爸爸显得有些愧疚,“我去了供销社,买元宵的人很多,都站着排,可还没轮到我元宵就卖没了。我又连忙跑到矿区商店,结果也卖没了!嗨!”爸爸叹了口气,把一支卷好的旱烟放到在嘴上,点着,吐出一缕淡蓝的烟雾。
想到元宵节吃不上元宵了,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。
以上就是我们整理的正月十六吃元宵抒情散文,字数约1643字,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本网站,也可联系我们网站管理员更新最新内容。